Focus ST Wagon

2,261

c.c.

旅行車

1

車型

158.9

車款介紹

規格

配備

試車報告/相關報導

車系沿革

事件簿

展示中心

加入比較

張旭

撰文

徐敬昕

攝影

21,594

2023

6月

19

第 4 代 Ford Focus 車系在原廠於 2021 年 10 月推出小改款版本,當時同步推出改款性能車型 Focus ST、以及 Focus ST Wagon。臺灣市場部分進口 ST 小改款的測試車,早在 2022 年 2 月就現蹤國內。

礙於原廠受供應鏈紊亂而產能有限、以及國內國產小改款版本的上市節奏,小改款的 Focus ST 與 Focus ST Wagon 則是一直到 2023 年 2 月,才同步與國產小改車型共同上市,而且由於國產 Focus 在小改款後也首度將 Wagon 車型導入國內福特六和中壢產線生產,讓過去喜愛 Focus Wagon 的臺灣消費者,不再一定需要選購到進口的 ST Wagon,也能享受到旅行車帶來的便利空間與機能性。

原廠受供應鏈紊亂而產能有限、以及國內國產小改款版本的上市節奏,小改款的 Focus ST 與 Focus ST Wagon 則是一直到 2023 年 2 月,才同步與國產小改車型共同上市。

不過有鑑於小改款前 Focus ST Wagon 在臺灣市場的出色銷售表現,不僅讓福特六和成功爭取到 Focus Wagon 的國產化,小改款後福特六和依舊是仍有同步導入進口的 Focus ST Wagon、以及掀背 Focus ST,來滿足國內高性能休旅與前驅鋼砲的市場需求。小改款後受原廠產能仍有限制,因此 Focus ST 掀背僅供應 148.9 萬 6 速手排版,156.9 萬的 ST Wagon 則是為 7 速手自排設定。此次我們就來一探小改款後 Focus ST Wagon 的變革之處。

車頭造型大幅更動、燈具科技升級,更顯性能氛圍

小改款 Focus ST Wagon 的變動幅度,大致與一般 Focus 車系相似,最主要的變化集中在車頭處。其蜂巢狀消光灰水箱護罩依舊維持 6 角形設計,但整體面積更為放大、幾何造型上也有所更動,最重要就是將原先位於水箱護罩上方的廠徽、改於置放在水箱護罩之中,讓整體造型更具辨識度。

小改款 Focus ST Wagon 的變動幅度,大致與一般 Focus 車系相似,最主要的變化集中在車頭處。

而 ST 車型相較一般的 Focus 而言,最大的不同除了採用蜂巢狀的水箱護罩、下氣壩,最明顯的辨別處是在水箱護罩右下角有著專屬紅色「ST」字樣,彰顯其性能特徵。而且 ST Wagon 與國產 Focus Wagon ST-Line Vignale 的不同之處,還有在前保桿兩側進氣壩的塗裝,不同於國產 Vignale 等級是黑色鋼琴烤漆搭配鍍鉻點綴,ST 等級皆是改以更為肅殺的消光灰色塗裝處理。

T 車型相較一般的 Focus 而言,最大的不同除了採用蜂巢狀的水箱護罩、下氣壩,最明顯的辨別處是在水箱護罩右下角有著專屬紅色「ST」字樣。另外前保桿兩側進氣壩的塗裝,ST 等級皆是改以更為肅殺的消光灰色塗裝處理。

Focus ST Wagon 上也跟隨國產 Vignale 等級車型,從過去的 Ford Dynamic LED 旭日之刃主動智慧型頭燈,升級為 Ford Matrix LED 矩陣式頭燈組,透過 120 組 LED 晶片組可提供 8 種照明功能,功能涵蓋同場唯一的遠光燈智慧遮蔽、比起同場其餘車系基礎的自動遠近光燈切換更加便利,並且也同樣有主動式轉向與智慧光型變化,筆者先前實際體驗確實在夜間照明有絕佳效果。而整組頭燈的晝行燈也改為三角環形處理,加上燻黑處理,造型更為動感,但就沒有改款前的序列式方向燈。

Focus ST Wagon 上也跟隨國產 Vignale 等級車型,升級為 Ford Matrix LED 矩陣式頭燈組,透過 120 組 LED 晶片組可提供 8 種照明功能,同樣擁有遠光燈智慧防眩等功能。

車側部分則基本維持改款前的輪廓,車身尺碼長寬高為 4,675x1,825x1,490mm、軸距 2,700mm,與國產版本相較車長略增 3mm、車高也是增加 3mm。足下的輪圈組造型依舊與改款前相同,同樣是 19 吋消光灰色五輻雙肋造型,配胎一樣為跑胎 Pirelli P Zero。車尾則是針對尾燈改為燻黑處理,其內 LED 導光條幾何造型也變為與車頭呼應的環形處理,只可惜方向燈、煞車燈等仍為鹵素光源,並非 LED。至於後保桿處雙邊單出的大口徑排氣尾管,則是 ST 等級專屬。不過小改款後國內導入的 ST 車型,皆取消了原本小改前會自動彈出、保護車門邊緣的開門防撞邊條裝置。

車側部分則基本維持改款前的輪廓,足下的輪圈組造型依舊與改款前相同,同樣是 19 吋消光灰色五輻雙肋造型,配胎一樣為跑胎 pirelli P Zero。
小改款 ST Wagon 針對尾燈改為燻黑處理,其內 LED 導光條幾何造型也變為與車頭呼應的環形處理,只可惜方向燈、煞車燈等仍為鹵素光源。雙邊單出排氣尾管則彰顯性能氣息。

13.2 吋 Sync 4 螢幕入注提升科技質感,Ford Performance 座椅包覆不俗

小改款 Focus ST Wagon 在內裝部分,除了原有的 12.3 吋數位儀表外,最主要在中央也從過去的 8 吋 Sync3 觸控螢幕、升級為 13.2 吋 Sync4 系統觸控螢幕,而且螢幕解析度也一舉升級為 2K 解析度,就筆者身為第 4 代 Focus 小改款前車主來看,確實在解析度大幅提升。而且小改款後除將源廠導航圖資供應商由過去的 Here Maps、改為 Garmin 提供,不僅圖資的 3D 立體圖像更為精細,也有多種匝道與 3D 路口導航指標。此外,小改款後也升級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結,但使用者依然可改以有線連接。

小改款 Focus ST Wagon 在內裝部分,除了原有的 12.3 吋數位儀表外,最主要在中央也從過去的 8 吋 Sync3 觸控螢幕、升級為 13.2 吋 Sync4 系統觸控螢幕。ST 車型在 12.3 吋儀表中可顯示專屬的渦輪壓力、油溫等資訊。
小改款後除將源廠導航圖資供應商由過去的 Here Maps、改為 Garmin 提供,不僅圖資的 3D 立體圖像更為精細,也有多種匝道與 3D 路口導航指標。有趣的是,還可顯示剩餘油量能行駛的範圍。
小改款後無論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,都能以無線、或者是有線連接。

這組 13.2 吋螢幕相對而言高度反而比起過去 8 吋降低,較不會遮擋行車視線,甚至在螢幕右方還有導航、音樂等快捷顯示功能,但就無法像 8 吋版本一樣將螢幕全部關閉。小改款後也將空調面板整合於 13.2 吋螢幕中,並將空調功能常駐於螢幕下方、而不像許多車款需進選單多層翻找,只不過螢幕部分像切換風向、內外循環的動畫過場過慢,稍嫌可惜一些。而小改款後在 HUD 抬頭顯示器中,也加入原廠導航或 Apple Maps、Google Maps 的導航指標與路名投放功能,同樣的 12.3 吋數位儀表中也同步加入上述的導航指標與路名顯示,對於掌握行進方向更加清晰。

小改款後在盲區與後方偵測警示部分,還進一步加入煞車輔助機能。
小改款後放大的 13.2 吋螢幕讓顯影畫面更清晰,但可惜依舊僅有基礎的倒車攝影與廣角切換,並沒有 360 度環景配置。
13.2 吋螢幕中將空調選單常駐於螢幕底部仍算是便利,只不過螢幕部分像切換風向、內外循環的動畫過場過慢,稍嫌可惜一些。
ST Wagon 比起國產車型多出雙前座加熱座椅配置。
小改款後在 HUD 抬頭顯示器中,也加入原廠導航或 Apple Maps、Google Maps 的導航指標與路名投放功能,同樣的 12.3 吋數位儀表中也同步加入上述的導航指標與路名顯示。

ST 專屬鋪陳部分,除了將中控下方中央的引擎啟動鍵、改為專屬的紅色字樣處理外,ST 車型也將行車模式的切換快捷鍵、維持整合在方向盤右側盤輻中,並且有著 S 運動模式獨立的快捷鍵,切換比起一般車型直覺。有趣的是,ST 專屬的 ST 字樣三輻式平把方向盤,在小改後從過去的白色縫線、改為紅色縫線處理,剛好與改款前的 ST-Line 車型對調。但 ST 車型就沒像 Vignale 等級有儀表臺包覆縫線。

ST 專屬的 ST 字樣三輻式平把方向盤,除了保留 Sport 運動與行車模式按鈕、還有 ST 字樣識別外,在小改後從過去的白色縫線、改為紅色縫線處理。

其餘變化部分,進口 ST 在中央鞍座原本在改款前就沒有配置後座出風口,因此原先就是活動式中央扶手設計,但小改款後在旋鈕式排檔後方增加置放鑰匙的空間,前方則依然有手機無線充電板、但前座增加 1 組 USB-C。

小改款將原先的雙前座 Recaro 手動調整跑車座椅,改為雙前座 Ford Performance 性能跑車,並加入電動調整機能,後座縫線與中央麂皮面料與改款前不同。
後座空間上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,後座膝部空間為 2 拳、地板也相當平整,頭部則有 1 拳,表現算是相當出色,但並沒有後座椅背傾角調整稍嫌可惜。ST Wagon 跟國產 Focus Wagon 一樣都沒有配置後座出風口。
ST Wagon 具有國產 Focus Wagon 所沒有的全景天窗配置。

最大變革則也是將原先的雙前座 Recaro 手動調整跑車座椅,改為雙前座 Ford Performance 性能跑車電動座椅,筆者認為其整體調整幅度比改款前更佳,舒適度也有所提升。後座則與改款前大致相同,最主要是縫線與中央麂皮面料與改款前不同,空間上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,後座膝部空間為 2 拳、地板也相當平整,頭部則有 1 拳,上方還標配國產 Wagon 沒有的全景天窗。ST Wagon 在車尾除標配電動尾門外,行李箱容積有著 635 公升、6/4 分離傾倒後更有 1,576 公升之譜,而且小改款後還在後廂底板下方增加防水收納空間,展現旅行車的便利空間機能。

ST Wagon 行李箱容積有著 635 公升、6/4 分離傾倒後更有 1,576 公升之譜。
小改款 ST Wagon 除保留先前可收納這陽簾的空間、底板下分割收納區域外,還在改款後首度加入防水收納空間。
後行李廂兩側有後座快速傾倒機能、LED 照明燈、以及置物掛勾。

旅行車動態出色、傳統懸吊更均衡,280 匹大馬力帶來暢快駕馭

小改款 Focus ST 車系則維持 2.3 升四缸雙渦流渦輪增壓汽油引擎,可提供最大馬力 280 匹/6,000 轉、最大扭力 42.3 公斤米/3,000 轉,Wagon 車型搭配 7 速手自排變速箱設定。底盤部份則擁有 ST 專屬懸吊、煞車系統以及 eLSD 電子限滑差速器。根據原廠測試數據顯示,搭載 7 速手自排的 Focus ST X Wagon 旅行車型,可在 5.8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。

小改款 Focus ST 車系則維持 2.3 升四缸雙渦流渦輪增壓汽油引擎設定,可提供最大馬力 280 匹/6,000 轉、最大扭力 42.3 公斤米/3,000 轉,Wagon 車型搭配 7 速手自排變速箱。

行車模式部分, ST Wagon 總計提供多達 4 種行車模式可選,包含防滑、標準、運動、賽道,其中開啟賽道模式會關閉循跡系統,不過由於 ST Wagon 並沒有像 ST 掀背搭載 CCD 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、也就是俗稱的電子避震器。另外採用自排設定的 ST Wagon,也沒有像 6 速手排的 ST 掀背具有 Launch Control 彈射起步模式、以及便利手排轉速銜接的退檔自動補油功能。

行車模式部分, ST Wagon 總計提供多達 4 種行車模式可選,包含防滑、標準、運動、賽道,其中開啟賽道模式會關閉循跡系統。

過去筆者試駕小改款前 Focus ST 掀背時,就對其強勁的動力表現印象深刻,比起筆者自身使用的 182 匹 1.5 升 3 缸渦輪與 8 速手自排組合 Focus ST-Line 而言,280 匹的 2.3 升 4 缸渦輪引擎不僅在帳面數據多出近 100 匹,這具 7 速手自排的本體、雖然與 8 速手自排基本雷同,但整體在換檔的迅速度與升退檔操駕自主權上,ST 車型的變速箱顯得更加俐落、聰明。

ST 達 280 匹的 2.3 升 4 缸渦輪引擎,不僅在帳面數據比起國產 Focus 多出近 100 匹,這具 7 速手自排的本體、雖然與國產車型的 8 速手自排基本雷同,但整體在換檔的迅速度與升退檔操駕自主權上,ST 車型的變速箱顯得更加俐落。

先前在 7 速自手排設定的 ST 掀背上,筆者認為其整體的動力搭配,即便有著 eLSD 電子式限滑差速器的輔助,但仍帶有一點部分過去大馬力前驅車會出現的扭力轉向感受,另外 CCD 電子避震器在任何模式下的阻尼回饋、筆者也認為太過硬朗。

筆者個人比較偏好 ST Wagon 的這種一般非 CCD 電子避震器懸吊反應,懸吊雖然不會因應行車模式調整,但整體的回饋不會太過死硬。

不過此次換到 Wagon 旅行車設定的 ST Wagon,而且還是小改款後的版本,筆者反而比較偏好 ST Wagon 的這種一般非 CCD 電子避震器懸吊反應,懸吊雖然不會因應行車模式調整,但整體的回饋不會太過死硬,而且反而對應路面的起伏更為服貼。ST Wagon 懸吊比起一般 Focus ST-Line 硬朗,卻也不會過於死硬,整體仍算是運動氛圍中帶點韌性的表現。

ST Wagon 懸吊比起一般 Focus ST-Line 硬朗,卻也不會過於死硬,整體仍算是運動氛圍中帶點韌性的特質。

而 Focus 車系過往令人津津樂道的,就是其精準的操控與轉向反應,這點在 Focus ST Wagon 上一樣能體現。試駕之前原本筆者會預期 Wagon 旅行車多出的一截重量與車身,會對整體彎中的動態反應產生較大影響。結果一將 Focus ST Wagon 開起來,發現其整體車頭的指向性還是相當俐落出色,而且透過方向盤左右轉打更少的圈數與更小的死點,比起一般的 Focus ST-Line 在精準度與轉向反應速度也有所提升,車尾卻不會拖泥帶水,都是相當俐落的隨後通過彎道,僅僅是相當狹小的彎道,才能略微發現尾部重量與車長帶來的侷限。

Focus ST Wagon 整體車頭的指向性還是相當俐落出色,而且透過方向盤左右轉打更少的圈數與更小的死點,比起一般的 Focus ST-Line 在精準度與轉向反應速度也有所提升。

而且 Focus ST Wagon 面對路面的碎震、還有彎道起伏的車身控制,同樣都調校的相當出色,剛性扎實穩定,懸吊對應路面碎震或起伏的收縮都算是迅速,並不會有過多的餘震造成乘員不適,甚至是筆者嘗試坐在後座體驗也是如此。

Focus ST Wagon 懸吊對應路面碎震或起伏的收縮都算是迅速,並不會有過多的餘震造成乘員不適。

但相對起 Focus ST 手排直接的動力輸出,筆者仍舊是能感覺到這具 7 速手自排變速箱在動力轉換上相對還是有些許流失,換檔或降檔的節奏若能再更快速會更佳,在部分需要強勁動力輸出的情境時、相對手排車型而言自排車型,就沒有鏗鏘有力、乾淨俐落的溝通感。

而車內戰鬥氣息濃的引擎聲浪模擬系統固然熱血,但其模擬聲浪有點過大、長時間駕駛下來會較容易疲勞,排氣尾管的聲浪對於後座乘客也叫為明顯,可見要享受性能氣息、自然在這方面的體感有所犧牲,但若原廠可提供能在系統內調整聲浪大小的選擇應當會更為理想。煞車部分 ST 的前 330mm、後 302mm 碟盤在一般行車下都有強勁的制動力道,足下的 P Zero 抓地力表現也相當突出,不過若追求更為競技化表現的車主、也是可另外再行升級。

相對起 Focus ST 手排直接的動力輸出,筆者仍舊是能感覺到這具 7 速手自排變速箱在動力轉換上相對還是有些許流失,換檔或降檔的節奏若能再更快速會更佳。
廣  告

高性能旅行車戰場蓬勃多元,價格最易入手的旅行特快車

整體而言,筆者認為小改款 Focus ST Wagon 在對於動態的調整幅度並不大,依舊維持相當出色的動力與底盤動態表現,市場上唯一較接近的競爭對手,就是同屬歐系的Škoda Octavia Combi RS,但兩者在輸出上有所差異(Octavia RS 為 245 匹、Focus ST 為 280 匹),操控調性也略有不同;至於 Volkswagen Golf R Variant、Subaru WRX Wagon,則又是改採四驅系統助拳,其中 Golf R 更是超過 300 匹輸出的不同量級。

上數高性能旅行車產品筆者幾乎都接觸過,箇中動態特性各有特色,實際上消費者可依據自身喜好、以及實際的試駕體驗後,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。但論價格而言即便是小改款後漲價到 156.9 萬的 Focus ST Wagon,仍舊是高性能旅行車最親民者,想要體驗「旅行特快車」的快感與操駕樂趣,Focus ST Wagon 絕對是不失為可列入考量的優選。

最近瀏覽車型

Ford
加入比較
Focus ST Wagon
158.9

比較清單

開始比較

取消比較